手機瀏覽器掃描二維碼訪問
目錄:1.灰番薯
1.【植物圖鑒】灰番薯
【學名】:Ipomoealimus
【俗名】:灰番薯、泥番薯、沼地薯
【科屬】:旋花科,番薯屬
【形態特征】
藤葉:藤蔓呈灰綠色,表面有細密絨毛,匍匐或纏繞生長。
葉片為五芒星形,葉色深灰綠,背面顏色更淺,質感厚實。
葉片及藤蔓汁液含有微量生物鹼,對腸胃有刺激性,不可食用。
花:花期短,花冠呈淡紫色或淺灰色喇叭狀,常於清晨開放,正午前凋謝。
塊莖:塊根深藏於泥沼底部,通常位於地下30-50厘米深處。
表皮粗糙,呈深灰褐色或黑褐色,上有不規則環狀紋路,形似沾滿幹涸泥漿的石頭。
內部薯肉為淺灰色或米白色,切開後接觸空氣會緩慢氧化,逐漸變為淺褐色。
根系:須根發達,能有效固定植株,并從貧瘠的泥沼中吸收養分。
【生態習性】
生長環境:特有於沼澤、濕地、河漫灘及季節性淹沒的林地。
喜黏重、肥沃的淤泥土壤,耐澇性強。
繁殖方式:主要通過塊根無性繁殖。
生長周期:一年兩熟。
第一季在春季水位上漲前成熟,第二季在秋季水位下降後成熟。
產量與采收:
灰番薯的產量受泥沼肥力、水分和競爭程度影響較大,但普遍具有以下特點:
單株產量:一株健康的灰番薯母體,能產生3到5個主要塊莖。
這些塊莖大小不一,通常圍繞主根呈簇狀生長。
塊莖大小與重量:
主要塊莖單個重量通常在200-400克之間。
在養分特别充足的優質環境中,最大的塊莖可達600克以上。
此外,還會產生一些細小的、纖維化的次級塊莖(通常小於50克),這些小塊莖口感差,但可用於留種繁殖。
產量估算:
單株一季可收獲的可食用塊莖總重量約為0.8-1.5公斤。
單位面積產量約為每公頃8-15噸(視生長密度而定)。
這個產量低於現代農業的番薯,但對於野外生存或原始農業來說,是穩定可靠的食物來源。
【采收與處理】
采收季節:遵循其“一年兩熟”
的習性,在雨季前和旱季後進行采收是關鍵。
采收方法:采收極為費力,需徒手或借助木棍在深厚的泥沼中摸索、挖掘,極易損壞塊莖。
有經驗的采集者會通過藤蔓的走向和硬度來判斷下方塊莖簇的大小和位置。
處理:采收後的灰番薯需在清水中充分浸泡、刷洗,去除表皮厚厚的泥垢和部分澀味。
切記不可生食,必須徹底煮熟,以分解其中微量的刺激性物質并改善口感。
----------
----------
請關閉瀏覽器閱讀模式後查看本章節,否則將出現無法翻頁或章節內容丟失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