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瀏覽器掃描二維碼訪問
第1537章
李祺頷首,對卓敬的敏銳頗為贊賞:“知我者,惟恭也。”
此次西征,朱標命徐輝祖負責調兵遣將,李祺名義上是監軍,實則手握大軍指揮權。
畢竟,在新式武器運用與作戰理念上,大明無人能出其右。
但李祺并不想過多幹涉徐輝祖等人的戰略部署,這才拉上卓敬同行,既能解旅途寂寥,又能倚仗其謀略。
馬蹄聲中,李祺沉思片刻,問道:“惟恭,你覺得這仗該怎麼打?”
卓敬目光如炬,遙望西方:“西域廣袤,如今可分兩勢:東有吐魯番,西是忽歹達掌控的東察合台汗國。
我十萬精銳,五萬鐵騎,踏平西域易如反掌,便是沿成吉思汗舊路西征歐洲,亦非難事。”
他頓了頓,神色凝重,“但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長治久安。
打下是一時之功,守住才是萬世基業。”
“英雄所見略同!”
李祺眼中閃過贊同,“打下不難,難的是如何讓西域真正成為大明疆土。
你可有良策?”
卓敬沉思良久,眸光漸冷,沉聲道:“西域自唐以後遊離中原數百年,漢民十不存一,如今不過是蒙元遺族與諸番雜處的化外之地。”
“朝廷雖能以十萬鐵騎踏平其地,但若不改變人口根基,不過是徒耗錢糧的空殼。”
他屈指叩擊馬鞍,語氣充滿篤定,“唯有移民實邊,將關內無地流民、獲罪官眷分批遷入,三代之內免稅免役,方能在戈壁荒灘上紮下大明的根。”
說到此處,卓敬眼中閃過精芒:“南洋諸島以香料種植園崛起的先例,正可復制於西域。
此處晝夜溫差大、日照綿長,宜種優質長絨棉。
朝廷當劃出官田,招募江南富戶出資建園,許以十年專營之利。
待棉田成規模,再以棉佈之利打通絲綢之路,將西域變為大明的棉倉與商路樞紐。”
“如此,流民有安身立命之所,商賈見逐利之途,朝廷收賦稅之益,三方皆安。”
李祺微微點頭,卓敬一語中的。
西域的關鍵,在於“人”
。
這片廣袤土地雖能在明軍鐵騎下暫時臣服,但自唐以後數百年遊離中原,漢民凋零,蒙元遺族與番邦部族盤根錯節。
若無足夠漢人紮根,武力征服不過是曇花一現。
昔日漢唐盛世,皆賴西域都護府屯田戍邊、移民實邊,方能將西域納入華夏版圖;宋明之交,因人口根基不穩,縱使偶有軍事勝利,終難守住疆土。
歷史教訓昭然:唯有以漢民為基,傳播中原文化、推行郡縣制度,才能讓西域真正成為大明永不分離的版圖。
李祺看向卓敬,目光之中滿是贊賞。
不愧是絕世奇才啊!
請關閉瀏覽器閱讀模式後查看本章節,否則將出現無法翻頁或章節內容丟失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