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瀏覽器掃描二維碼訪問
第3265章
李想話音剛落,台下不少人眼中已然閃爍着渴望與激動的光芒。
依照往例,燕王殿下在公開演講中所提出的猜想,一旦被某人證實,那此人幾乎就預定了當年“大唐皇家科技獎”
的桂冠。
這等名利雙收的青雲之路,誰人願意錯過?
觀獅山書院本就是為大唐培養經世緻用之才,而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
“其二,我以為這世間的萬千物質,并非各自獨立,而是由一種或數種更為基礎的元素所構成。
好比黃金與白銀,或許便是由金元素和銀元素組成;而像食鹽、清風,則可能是由其他不同元素結合而成。
我希望諸君能設法證明這些元素的存在,并找出它們內在的關聯與秩序。”
李想并非不能直接將元素周期表的完整圖卷公之於眾,但這無異於填鴨餵食,扼殺了探索的樂趣與價值。
思量再三,他還是決定讓眾人自己去走這條路。
“至於其三,則更為純粹。
物質間的種種反應,絕非雜亂無章,其背後必有定法,必有常理。
我希望大家能盡最大的努力,將這些潛在的規律一一發掘出來。
當然,這三大設想,并非要大家在一年半載內就盡數破解,那不切實際。”
李想對自己書院目前的學識水平有着清醒的認知。
若無他刻意點撥,分子理論與元素規律的真正確立,恐怕尚需五年之功。
但這并不意味着化學院在五年內就無法貢獻成果。
知其然,而暫不知其所以然。
這雖非治學的終極追求,卻無礙於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例如硫酸、燒鹼這類基礎的化工原料,李想就打算先讓化學院想辦法擴大生產。
同時,對於某些實用的化學反應,他也不介意偶爾“點石成金”
,先將成果拿出來,其中的原理,留待日後慢慢研究。
“父親,您看,燕王殿下所講的化學,比起您那些丹鼎之術,確實要條理分明得多啊。”
李關謙一邊全神貫註地聽着,一邊忍不住對身旁的父親低聲說道。
“說得倒像是你對這化學之道已有多麼精通似的。”
李淳風聽着兒子對旁人的推崇,語氣裡不免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酸意。
請關閉瀏覽器閱讀模式後查看本章節,否則將出現無法翻頁或章節內容丟失等現象。